無論是留學生或者上班族,來到異鄉時,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個落腳處。當我們在從小到大成長的環境中,由於過於熟悉,常常會把家帶來的溫暖及撫慰視為理所當然。但當抽離所有熟悉的一切,來到一個新地方重新開始的時候,重新打造一個身心安頓之處,往往是一個人能否在新環境中存活下來的重要因素。
這個過程中非常需要自我覺察。
初來乍到,通常資源有限,人際連結薄弱。而且,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,往往需要不斷搬家。回想在博班的五年裡,總共就搬了六次家。身邊也有許多朋友,為了求學或者就業,進行或近或遠的遷徙。
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獻給過去的自己還有正在這個階段的你,希望提供一些實用的思維和技巧。
實際考量上,大部分的人的前幾個住處僅僅是數個月到一兩年的短暫停留,有些人能夠清楚知道自己在此處停留的時間,例如學校明確規定只有第一年才能住在宿舍,或者公司安排了三個月的短暫住所。也有很多人沒辦法知道自己會在一個地方住多久,例如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畢業?不知道下一個實習或者工作會在哪裡?不知道室友或房東能不能處得來?
你的選擇往往很有限。通常是圍繞著一個生活中必須要前往的地方,可能是學校、工作處,在能夠通勤的範圍內做選擇。根據城市的規模、機能還有自己的技能,決定是要步行、通車還是開車。有些人會因為經濟或者社交的需求,選擇分租,這時候就會有挑選室友的考量,或者需要和房東同住分租房間。
無論是被迫搬家還是待在不合適的住處,在異鄉生活中都是災難!
這使得每一次做決定都好像賭運氣。
日常生活無論是學習、工作還是適應環境,都已經焦頭爛額。如果連回到住處都充滿壓力,很容易就讓自己處於頻臨爆炸的狀態。以下就是幾個你可以注意的地方:
空間界線
在需要與他人共享居住資源的狀況下,有意識地維持健康的空間界線非常重要。如果有緣,與室友能夠互相扶持,共享的餐廳、起居室才有可能是可以放鬆或者社交的地方。如果大家相敬如賓,可能可以稍微錯開使用的時間。如果有個生活習慣不合或者相處不來的室友,很容易導致生活限縮在自己小小的房間的窘境。
要遇到好室友需要緣分,需要判斷,也需要在必要的時機當機立斷。一開始和對方溝通清楚原則和底線很重要,注意自己以及對方的心理狀態變化也很重要。自己的心理銀行資源夠嗎?當對方丟出需求的時候你要去接嗎?反之,對方能夠接住你嗎?能夠敏感地理解自己當下的內在狀態,選擇適當的應對措施,極為重要。
運用五感
通常即使在分租的狀況下,通常能確保有一塊空間是專屬於自己的。在這個空間內,佈置一個讓自己的身心能夠放鬆的環境是關鍵。基本的功能和整潔以外,我特別想要強調注意能夠產生心理上連結和歸屬感的「五感」:視、聽、嗅、觸、味。可以是你看到會很有感覺的照片、海報,可以放聽到會感到熟悉的音樂,可以是喜歡的香氛,可以是最喜歡的卡通抱枕,或者可以是心情低落時拿出來的科學麵。
我有一個紙折的燈罩,是星星的形狀。在那五年頻繁搬家的日子裡,每換一個住處,我總會找一個角落把它掛上。當我把它點上,才是落腳了。不需要一直搬家的這幾年,我才意識到沒有把它拿出來掛了。原來在我心裡,它代表著一段漂泊日子的指引。
什麼是陪著你的旅程的象徵物品呢?
產生連結
你關心哪裡的新聞?你和誰一起慶祝什麼節日?
在這些舉動背後,反映出你內心所繫以及你的歸屬感。
從熟悉地方初到異鄉,斷裂感很容易讓人孤單、空虛。熟悉的家人朋友不在身邊,能夠提供關懷與精神支持的安全網也就稀薄了。即便萬事都可以透過網路聯繫,時差也是無情殺手。在當地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非常重要,知道有急難時向誰求救,節日有誰能共度。我們都還沒忘記COVID疫情期間因為隔離所導致的人際疏離是怎麼危害心理健康,在人際資源薄弱的異鄉,一定要記得耕耘自己新的社交網絡。
無論你身處何地,無論是為了學業、事業,還是人生中的某個目標,找到一個讓身心安頓的地方至關重要。這個地方不一定是完美的,但只要你能夠在其中找到一絲熟悉和舒適,它就可以成為你當時的避風港。不要低估那些能讓你感到安定的小細節,無論是一盞燈、一張照片,還是幾個能促膝長談的朋友。
一開始適應異鄉生活很不容易,希望你認真聆聽自己內心需求,創造屬於你安頓身心的天地。